[液化气] 全球供过于求的格局并未逆转 液化气基本面偏弱

原油期货直播室作者:小编2025-09-16

供应洪流冲击市场全球库存压力高企

1.1页岩气革命改写能源版图

美国页岩气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正持续释放产能红利。二叠纪盆地日均产量突破700万桶油当量,伴生气产量同比激增18%。根据EIA数据,2023年美国LNG出口能力已达13.9Bcf/d,较2016年增长460%。这种"井喷式"供应正通过新建的CalcasieuPass、GoldenPass等出口终端涌向全球,仅2024年Q1对亚洲出口量就同比增加23%。

中东产油国为维持市场份额展开"以量补价"策略。沙特阿美将天然气产能目标上调至23Bcf/d,卡塔尔NorthField扩建项目将使LNG产能从77Mtpa提升至126Mtpa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阿联酋ADNOC斥资50亿美元建设Ruwais液化厂,计划2028年前实现产能翻番。

这些战略布局使波斯湾地区LNG出口量占据全球35%份额,形成与美国页岩气的"双极供应"格局。

1.2库存警报持续拉响

全球主要储气设施正面临"爆仓"危机。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协会数据显示,欧盟储气库填充率在取暖季结束后仍维持在62%高位,较五年均值高出15个百分点。亚洲主要进口国库存可用天数从2022年的22天延长至31天,日本JERA公司甚至被迫启用海上浮仓存储。

这种结构性过剩直接反映在价格曲线上,2024年4月荷兰TTF天然气期货近月合约较远月贴水达$1.8/MMBtu,创十年最深contango结构。

运输环节的瓶颈加剧市场失衡。全球LNG船队规模虽已突破700艘,但新船交付量在2024年将达创纪录的80艘,导致现货运费从2022年峰值$500,000/日暴跌至$60,000/日。更严峻的是,巴拿马运河干旱造成的通航限制,使美国墨西哥湾至亚洲航程延长15天,每船次成本增加$200万,进一步压制贸易商补库意愿。

1.3地缘政治加剧波动

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正出现戏剧性反转。随着北极LNG2项目首批模块投产,俄罗斯对印度LNG出口量同比激增3倍,低价策略使其在欧洲市场份额回升至15%。与此红海航运危机导致苏伊士运河通行量下降40%,迫使卡塔尔LNG船队绕行好望角,每航次增加12天航程和$200万成本。

这些突发因素虽造成短期扰动,但并未改变供过于求的长期趋势。

需求增长动能衰减行业面临深度调整

2.1传统需求引擎失速

工业用气需求出现结构性下滑。中国作为最大增量市场,2024年Q1LNG进口量同比下降9%,陶瓷、玻璃等传统用气行业开工率不足60%。更严峻的是,欧洲重启煤电机组使天然气发电占比从42%回落至35%,美国亨利港基准价格持续在$2/MMBtu低位徘徊,已跌破多数页岩气田现金成本。

民用领域面临替代能源冲击。印度政府推动的"光伏+蓄电池"计划使1.2亿农村家庭减少柴薪/LPG使用,东南亚生物质颗粒燃料消费量年增25%。这些变化导致全球住宅用LPG需求增速从疫情前3.5%放缓至1.8%,炊事用气市场出现历史性拐点。

2.2能源转型加速分化

碳中和目标重塑产业格局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使每吨LNG隐含碳成本增加€50,日本JCCP启动氨混烧技术研发,计划2030年实现火电厂20%掺氨比。这些政策倒逼LNG供应商加速CCUS布局,雪佛龙投资的Gorgon碳封存项目虽已封存500万吨CO₂,但$70/吨的捕集成本仍难具经济性。

新兴需求增长点尚难接棒。船用LNG燃料需求增速从预期的15%下调至8%,马士基等航运巨头转向甲醇动力船舶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氢能冶炼技术的突破使钢铁行业用气需求预测值下调40%,BASF等化工巨头开始测试电加热裂解炉。这些技术变革正在改写能源消费版图。

2.3破局之道在于价值重构

智能化库存管理成为生存关键。托克集团开发的AI预测系统将仓储周转率提升30%,通过机器学习预判区域价差,在鹿特丹港与新加坡港之间实现动态库存调配。这种"数字孪生"管理模式使现货贸易毛利提升5个百分点。

产业链纵向整合创造新价值。道达尔能源收购Tellurian上游资产后,实现从页岩气开采到LNG液化的全链条控制,单位成本下降$0.5/MMBtu。中国燃气与马石油签订的"资源+市场"互换协议,创新性地将马来西亚气田与华南终端市场直连,减少中间环节损耗12%。

差异化产品提升溢价能力。壳牌推出的"碳中和LNG"产品附加碳信用,在日本市场获得7%价格溢价。卡塔尔能源开发的乙烷含量低于1%的定制化LNG,成为高端化工用户的指定原料。这些创新证明,在红海竞争中,价值创造比成本控制更具战略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