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造铝合金期货 | 供需基本面缺乏有力驱动 铸造铝合金跟随铝价
供需弱平衡下的市场现状与产业链逻辑
1.1供应端:再生铝产能扩张与原料成本博弈
近年来,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,再生铝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再生铝产能突破1500万吨,同比增长12%,其中铸造铝合金占再生铝消费量的60%以上。然而产能扩张并未带来价格支撑,主因废铝原料价格与电解铝高度联动。国内废铝回收体系尚不完善,优质废料依赖进口(2022年进口量达180万吨),导致原料成本受伦铝价格波动直接影响。
在云南、新疆等电解铝主产区,电力成本波动进一步传导至铝产业链。2023年三季度云南水电季节性短缺导致当地电解铝减产15%,虽然铸造铝合金企业多分布在山东、广东等电力稳定地区,但铝锭价格跳涨仍迫使铸造铝合金报价被动跟涨3.2%。这种“成本驱动型”定价机制,使得铸造铝合金难以脱离铝价独立运行。
1.2需求端:传统行业转型与新兴领域增量博弈
从需求结构看,汽车行业仍是铸造铝合金最大消费领域(占比45%),但新能源车轻量化趋势正在重塑需求格局。特斯拉一体化压铸技术使单车用铝量提升30%,却导致传统发动机部件需求下降。这种结构性变化使铸造铝合金需求呈现“总量平稳、结构分化”特征。建筑领域(占比25%)受房地产下行拖累,2023年门窗型材订单同比减少8%,而光伏支架等新兴应用虽增长20%,但基数较小难以对冲传统需求萎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海外市场成为新变量。2023年1-10月中国铸造铝合金出口量达68万吨,同比增长22%,主要流向墨西哥、越南等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国家。然而海外订单受制于LME铝价波动,当沪伦比价跌破1.08时,出口利润窗口迅速关闭,这种外需的“脆弱平衡”进一步削弱了价格自主性。
1.3库存周期:隐形库存扰动市场信号
不同于电解铝显性库存的透明化,铸造铝合金库存呈现“分散化”“隐性化”特征。据调研,约40%库存沉淀在贸易商环节,30%在终端企业原料库,仅有30%体现在工厂库存。这种结构导致市场对真实供需感知滞后,当铝价剧烈波动时,贸易商集中抛售或囤货会放大价格波动。
2023年4月铝价暴跌期间,华东地区贸易商去库存速度较正常月份加快50%,导致现货贴水扩大至800元/吨,期现价差扭曲持续近两个月。
铝价传导机制与投资策略构建
2.1价格联动模型:从电解铝到铸造铝合金的传导路径
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近三年数据发现,沪铝主力合约价格变动对铸造铝合金现货价格的解释度达78%,且价格传导存在3-5个交易日的滞后。这种滞后源于产业链结算特性:铸造铝合金企业通常按“当日铝锭均价+加工费”模式定价,而铝锭采购存在2-3天的原料库存周转期。
投资者可据此开发跨品种套利策略,例如当铝价单日暴涨2%时,做多铸造铝合金期货同时做空电解铝期货,捕捉加工费收窄的套利窗口。
2.2波动率差异:错位行情中的机会捕捉
历史数据显示,铸造铝合金期货波动率通常为电解铝的0.8倍,但在特定场景下会出现背离。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期间,电解铝波动率飙升至35%,而铸造铝合金因再生铝能源成本占比低(约15%vs电解铝的40%),波动率维持在22%,产生13个百分点的套利空间。
当前需重点关注两个错位节点:一是国内碳配额政策可能对原生/再生铝成本差的重构;二是俄铝贸易流向变化对区域价差的影响。
2.3产业套保新范式:三维度风险管理体系
针对铸造铝合金企业,建议建立“原料-产成品-汇率”三维对冲体系:
原料端:通过买入铝看涨期权锁定废铝采购成本,利用期权费与加工费的平衡点设计保护策略产成品端:根据订单周期滚动卖出期货合约,对冲价格下跌风险,保留基差优化空间汇率端:对美元计价进口废铝采用远期结汇,同步关注离岸人民币期货对冲工具
对于机构投资者,可构建多因子量化模型,重点监控:
铝锭/废铝价差(阈值1500元/吨时触发套利信号)汽车产销增速与光伏装机量的剪刀差沪伦铝价比值突破1.12时的跨市套利机会
当前市场环境下,建议采取“波段操作+事件驱动”组合策略。重点关注Q4云南枯水期电解铝限产力度、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节奏、以及欧盟碳边境税(CBAM)对再生铝出口的潜在影响,这些变量可能打破当前弱平衡格局,创造超额收益机会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