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沥青价格旺季上行空间或受限,沥青需求量大的是什么地方
【产能释放遇上需求疲软:沥青市场遭遇双向挤压】
7月的骄阳炙烤着华东某沥青储运基地,本该车水马龙的装卸区却异常冷清。仓库管理员老张望着堆积如山的沥青罐感慨:"往年这时候每天要发30车货,现在能走10车就不错了。"这个场景正是当前沥青市场的缩影——在传统消费旺季,市场却呈现出"旺季不旺"的异常态势。
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沥青产量达到1850万吨,同比增幅达8.7%,创下近五年同期新高。山东、辽宁等地主力炼厂开工率持续维持在75%以上高位,东明石化等龙头企业更是在6月提前完成年度检修,开足马力投入生产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1-6月公路建设投资同比仅增长3.2%,较去年同期回落4.8个百分点。
这种供需增速的"剪刀差"导致社会库存突破300万吨警戒线,较去年同期激增42%。
值得注意的是,需求端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。在长三角地区,受梅雨季节延长影响,多个重点道路工程被迫延期开工。浙江某市政工程负责人透露:"原定6月启动的沥青摊铺计划,现在至少要推迟到8月中旬。"而西南地区虽然基建项目密集上马,但受制于资金到位率不足,实际采购量较计划缩减约三成。
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炼厂库存周转天数从常规的7天拉长至12天以上。
面对库存压力,部分炼厂开始采取"以价换量"策略。山东地炼企业率先下调出厂价50-80元/吨,带动华东市场成交价跌破3800元/吨关口。但市场反馈显示,降价并未有效刺激需求释放,反而加重了中间商的观望情绪。某贸易公司采购总监坦言:"现在下游回款周期普遍延长,我们宁可少接单也要控制风险。
"
【政策调控叠加替代冲击:价格天花板效应显现】
当市场还在消化产能过剩压力时,政策层面的调控信号已悄然释放。7月中旬,国家发改委约谈主要炼化企业,要求合理控制沥青产量。某央企炼厂生产负责人透露:"我们已收到口头通知,8月起将主动缩减10%的沥青产出。"这种行政干预虽然短期能缓解供给压力,但也折射出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失灵。
替代材料的冲击正在改写行业竞争格局。在广东、福建等沿海地区,改性沥青使用比例已提升至65%,较三年前翻了一番。某路桥建设集团技术总监指出:"虽然改性沥青单价高出15%,但其使用寿命延长30%,综合成本更具优势。"更值得关注的是,固废基沥青等新型材料开始进入市政工程采购目录,这些替代品的崛起正在分割传统沥青的市场份额。
"这种"上有顶、下有底"的箱体格局,可能成为未来半年沥青市场的常态。
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,龙头企业开始布局差异化竞争。中石化炼销公司近期推出"沥青+服务"新模式,为重大工程提供全周期材料解决方案。这种从单纯卖产品向提供系统服务的转型,或许能为行业突破增长瓶颈提供新思路。但就短期而言,如何平衡产能释放与需求培育,仍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首要课题。
